2016年11月20日-29日+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处杨宁+A类

时间:2016-09-09

  

西安交大师生团赴日参加“樱花科技计划”深化中日交流

2016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代表团赴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参加在“樱花科技计划”框架下举办的中日青少年短期交流项目,与东京理科大学的师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在十天的行程中,我校师生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与东京理科大学的师生缔结了诚挚的友谊,进一步推进两校的合作交流。

在日期间,由东京理科大学川口靖夫教授等日方学者及学生志愿者的全程陪同和安排下,项目组师生参加了实验室实习、研究所及科学馆参观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当代日本的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同时,通过对日本文化、茶道及弓道等课程的学习与体验,我校师生亦深刻地领会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精髓。

访日期间,我校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进入东京理科大学理工学部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以“热流体力学现象的激光计测”、“流体的模拟仿真”、“机械材料的模拟仿真”、“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的深入实习研究,对日本的当代科研技术亦得以管窥。其中,我校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表现出的优秀素养也为日方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东京理科大学特有的茶道部,我校师生与东京理科大学的师生共聚一堂,共同领会日本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理念,畅叙中日文化的求同存异之处。

在光触媒国际研究中心,东京理科大学校长——有“光触媒之父”之称的国际著名光化学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藤嶋昭教授,亲自为代表团进行了以“How to Enjoy Science”为专题的讲座,详细介绍了光触媒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应用。讲座后,由项目中心的学者带领我校学生参观了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领略了该领域的尖端研究水平。

此外,在日方带领下,我校师生团还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及浅草寺等地,一方面亲身体验了日本尖端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对日本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有了深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亦切身感受到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

“樱花科技计划”是由江崎玲奈等11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起,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全额资助以中国为主的亚洲青少年短期访问日本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机构、与日本青少年以及各前沿领域科学家、研究人员等全面开展科技交流的一项国际交流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产业界、学术界与官方之间的紧密合作,邀请中国优秀青少年、科研人员对日本进行短期访问,加深中国未来一代与日本青少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

我校从2014年至今已连续三年派遣师生团前往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参加“樱花科技计划”,累计派遣30余人。同时,我校自2015年起每年为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来访师生举办短期交流项目,累计接收20余人。第三届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短期交流项目将于2017年3月在我校举行。

 

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樱花科技计划”与日本初印象

茶会谓一期一会,主客屡次相见,而今日之相见,一去不返,为一世一度之会,客人离茶室而去,主人亦万事挂念,尽深情关切之意;客人亦思再访之难,且感悟主人趣向及细致之用心,以诚相待,此乃一期一会。主客之间心心相映,以礼相待,即一会集之极也
——井伊直弼《茶道一会集》
前言
想了很久,我找不出比“一期一会”更合适的题目,来讲述这次日本之行。日本茶道讲“一期一会”,和任何人同处一间茶室内,都是难得的相遇。我想这次项目也是一种“一期一会”,是多么难得的缘分,才让不同的国度和语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十天的交汇,不知来日是否会再见,每一刻都应当珍惜。
一、活动内容
这次“樱花科技计划”主要是在由东京理科大学承办,在东京理科大学及东京市区等地进行,内容我将其分为“日本文化”,“日本科技”和“东京自由行”三个部分来分别概述。
学习了解“日本文化”是这次活动最主要的内容,在日本的十天里,东京理科大学为我们安排了关于“日本文化渊源”、“中日交流史”等讲座,更让人激动的是,他们还给我们安排了体验“弓道”、“茶道”、“日本乐器”、“温泉”等日本传统活动的机会。
中日的异同是我在这次旅途中一直很关注的部分,而这点在文化部分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一方面日本文化有其独特性,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差异,如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宗教是从日本原始的自然崇拜中脱胎而出的神道教,且日本面积相对较小,地理环境无太大差异,民族构成较为简单等条件,造成日本文化相对单一,中华文化则完全不同。但另一方面两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在日本文化中处处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比如佛教和儒教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同样深远,比如日本弓道、乐器等均是从中国传入,弓道老师在讲弓道精神时甚至引用了《尚书》。然而,日本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相对稳定,文化传承未出现断代,所以某些文化保存得反而比中国要完整,比如儒教,在日本更能体会到儒家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性形式。
如果说“日本文化”部分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传统的一面,那么“日本科技”部分则通过在东京理科大学的实验室见习与参观未来科技馆让我们看到了日本面向现代化的一面。
在活动的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入东京理科大学的不同实验室,在教授和研究生学长的指导下,对日本的科研有一个初步了解与尝试。我们被分到了沟口教授的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初步了解了IoT技术,学习了如何用树莓派输入输出信号并进行通信。 
沟口教授非常善于讲课,能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他讲的知识,并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他非常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都细致解答。在学习IoT技术之余,他还给我讲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经历,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未来科技馆”则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对于科技的一种不同应用,通过有趣的展区设置与表演展览 ,向人们展示科技的魅力,引起人们,尤其是孩子对于科技的兴趣。国内的科技馆也能做到“引起对于科技的兴趣”,但“未来科技馆”在科技的有趣之中还有一层更深的思考,对于人类的命运与意义有着更加深刻的探讨。
除了体验日本的文化与科技之外,日方还给了我们一天半的时间在东京市内自由活动,并为我们安排了志愿者陪同。在这一天半里,我们去了浅草寺、秋叶原、银座、筑地市场等东京市内较有名的景点游览。东京非常繁华,景点很多,美食也很多,十分适合旅行。在浅草寺我们还有幸遇到日本三十年来第一场在十一月的雪。
总体而言,这次活动里日方安排的活动非常丰富,并且富有层次感,让我们全方位了解了日本文化,接触了日本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对于日本产生了非常良好的初印象。
二、活动感想
这次活动给我感触最大的,是标签化的日本与真实的日本的碰撞。去日本前,我对于日本的印象是标签化的,甚至一定程度的妖魔化的,但当我到了日本之后,我发现这个国家与我想象的其实不一样。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所以每个日本人对待他人非常礼貌客气,街上两个人之间有些摩擦碰撞,双方不论对错都会先跟对方道歉。在日本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并没有感觉到被歧视,日本人对我们很热情。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文化和中国很相近的国家,所以日本并没有给我很强烈的文化冲突,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比较适应。
中国与日本间的差异也对我触动很大。日本经济低迷了十几年,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在国内时一直以为两国差异应该不大了,但当我真正到了日本,就觉得虽然经济总量上我们成就很大,但在增强各类细节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中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东京市内公共交通十分便捷,几乎所有重要区域都有地铁网覆盖,出行基本只需要坐地铁,日本的公厕基本都配备了马桶,并且几乎没有异味,这些体现了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而日本关东地区的人在自动扶梯上都会自动站在左边,把右边空出来留给需要急行的人,日本街上基本没有垃圾桶,因为日本很少有人边走边吃随手扔垃圾,东京的地铁里非常安静,大家很少大声说话因为怕打扰到其他人,这些则体现了日本国民素质水平很高。中国不能因为经济上的成就而骄傲自大,在许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那些人
一直觉得一路上最重要的不是看到的景或见到的物,而是那些你在旅途中遇到的人。正因如此,我觉得这一次日本之行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交流活动,因为我有缘遇到了许多可爱的人。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川口教授,这次活动的承办人,在这十天里一直陪着我们,为我们安排各种活动,还亲自为我们讲解日本文化。我觉得川口讲授是一位睿智和蔼值得尊敬的长者。他学识渊博,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对文化、经济、社会民生、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解,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喜欢和他聊天,问他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我们,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说他承办“樱花科技计划”的原因是希望促进中日两国年轻一代之间相互理解,加深友谊,从而能够和平共处,避免再有战争发生,这一份心系天下的情怀,与着眼两国未来的长远目光,是最令我敬佩的。
还有一位老师也令我非常感激与尊敬,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沟口教授。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非常耐心,因为语言问题,我们偶尔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困难,我们会没有明白他讲的某一个知识点,他会不厌其烦地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解释,直到让我们明白为止。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有有用的专业知识,也有宝贵的人生经验。
还有可爱的志愿者们,在这十天里真的帮了我们很多,他们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人,语言上的障碍没有能阻止我们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们让我们看到,在日本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善良,热情,活泼,开朗,和我们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有许多共同语言,他们和我们之间可以建立起友谊,中日两个国家未来也一定能消除偏见,友好和平地共处。
最后当然还有我们的带队老师与一同参加樱花计划的九位队友。我记得与你们一起看的美景,渤海湾上空瑰丽的天际线、浅草寺的初雪、蔚蓝的天空和我们瞭望的背影;我更记得一路上大家的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展现了最好的交大人风采。与你们同行一程是多幸运,愿友谊长存!
后记
回国近一周,时常想起在日本的日子,想起那里的人们。那十天仿佛一场幻梦,如樱花的花期一样短暂。记得活动的第二天,川口教授给我们讲日本佛教,说到无常,说到“一期一会”。人生无常态,美好的事物总易消逝,日本人对这脆弱的美格外怜爱,如四季轮回,如雪、月、花。人与人之间的相逢和分离也是这样,多难得的缘分才让不同的国度和语言,不同的人生轨迹交汇在一起,遗憾这十天太短,不够诉尽衷肠,更不够和你们再走一程,所幸我们努力珍惜过,珍藏每一点回忆。
樱花虽然易败,但等到第二年花期,依旧会绚烂地盛放。希望明年,能与熟悉的面孔重逢,能与新的朋友邂逅。希望“樱花科技计划”薪火相传,在两国年轻人之间筑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走慢点 走近点

——2016“樱花科技计划”感悟

 
走进日本
带着一天奔波的疲惫,我们一行人到达了日本羽田机场。抵达机场,一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周围多了不熟悉的语言。坐上通向酒店的大巴,看着手中极具日本特色的便当,望着窗外的景象,我对接下来的几天充满着期待。
很高兴能够通过樱花计划与日本这个国家相遇。我一直相信与其从别人嘴里去了解不如亲自去体验。
酒店到达东京理科大学需要乘坐几站电车,电车也成为了我们此次行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的电车线路复杂,看着密密麻麻的线路图我似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我们所需到达的校区并不在东京市区内,这却让我感受到了郊区的宁静。电车入站口行色匆匆的人们井然有序,在手扶梯上统一站在左边,方便时间紧张的人及时从右边走过;贴心的女士专用车厢保障了女性乘车安全;完善的供暖系统让人在进入电车那一刻褪去深秋的寒冷;在略微拥挤但始终安静的车厢开始匆忙的每一天。
东京理科大学校内宽敞明亮,多处建筑采用大面玻璃,采光极佳的同时也让身处室内的人们一眼看到窗外的好天气。行走在校园内时不时还能看到进行着社团活动的同学。果然,无论哪里的大学都满溢着青春的气息呢。
感谢日本的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照顾,一个国家的风景可以在照片上观赏,但只有身处一个国家才能了解到—— “最美的风景是人”。
走进实验室
本次项目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进入实验室。本次有幸能够在日本的研究生学长们和教授的指导之下去体验动态捕捉技术。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我学业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为我未来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
我在Mr.takemuri的实验室进行本次实验室实习。Takemuri 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机器人的应力、动作的监测和检验,其中不少也需要运用到编程,这与我的专业十分契合。我的同伴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们的实验任务是利用可穿戴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我与同伴的扔飞镖的动作,然后进行对比,给出哪个动作较好。
在两天的实验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因为实验方向错误、逻辑不够严谨等原因,不断反复的进行着实验。这次经历也告诉了我科研的严谨性。
科研实验从来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但也不是遥不可及。重要的是要抱着一颗负责的心去实验,去做真实的数据。
体验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十分讲究“道”,很高兴这次能够体验到弓道、茶道,这些传统日本文化。过百的老师穿着弓道的传统服饰与日本当地学生一起向我们展现弓道的特色;穿着和服的同学细心教导我们茶道的文化。在我体验到这些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也想起自己国家的文化。优秀的文化是人创造的,我们也是未来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只要我们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初衷,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怀着对后来人负责的态度,用博大的胸怀接受外来的优秀的文化,并把其发展成为自己的文化,那么,传统文化将充满着勃勃生机。在东京理科大学弓道、茶道以社团的形式延传下去,为这些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而我们西安交通大学有书法协会、民乐团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存在。其实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融入在我们生活之中。
走入科学未来馆
日本科学未来馆更多的是体验项目,在里面看到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龄层的同学。在这里可以知道垃圾回收中科学、地震的原理、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科学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来参观的人都能体验到身边的科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本田公司开发的,不仅会走路还会跑步的智能机器人ASIMO。
科学馆的存在给更多人更容易走进科学的途径,激发了同学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存在这个世界不代表一定要弄懂身边的一切但是一定要始终怀有一颗求知的心。
半句再见,日本
这次日本之行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文字足以描述下来的,和日本同龄人的接触也让我更加了解日本。就像开头所说,很多事 情是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才知道的。
日本这个秩序印刻在生活的国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对任何事物的了解,走慢点走近点,以中立的态度去认识。
期待樱花计划日本同学的到来,希望能够带他们认识和他们想象有所不一样的中国。

 

“樱花科技计划”交流心得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今天在座有不少青年朋友。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樱花科技计划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从这次交流中所得到的收获是深刻的,也将是长久的。
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互相沟通,更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短短的十天内,这个项目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测这个世界,给了我不同的视野,也让我体会到,领略到一些在国内无法学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是对青年学子,也是中国的未来的我们,有着深刻影响的方方面面。
我想首先记录下的是在日本科学未来馆的见闻。
在日本科学未来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做“未来逆算思考”的一系列装置。50年后的地球会怎么样?当人类一直在向大自然攫取一切,有没有考虑过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未来逆算思考”首先通过50年后的一个孩子的口吻,在向我们控诉着未来地球的模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我们的后代在前人制造的恶果下艰难度日,视频的最后向所有人呼吁“如果从50年前开始行动的话,一切都是来得及的。”随后你会亲手体验将自己所希望的地球传送给50年后的后代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异常艰难,也几乎是以失败告终,随后你会收到一封来自50年后后代的一封信,虽然你的努力失败了,但还是收到了后代的致谢。
这个体验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我们从教科书上看到了太多这样的话语,却往往过眼云烟,而真正地体验一次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上,这比课堂上的教育更加生动,也更加有效。
由此便引发了我的思考,日本未来科技馆的主要观众是学生,在我们参观的时候,随处可见统一制服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可以说几乎科学未来馆是日本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参观过的博物馆。如果说,在青少年的儿童时代就让他们接触到这个装置,那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概念就会深深铭刻在他们心底,并伴随孩子一生。所以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呢?让中国的小学生,初中生亲自体验这种50年后的地球,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的童年教育将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等到这一批孩子长大,环保意识也就可以在中国普及了。可惜的是,我们的基层设施并不是那么完善,城,乡村,逐级递减,并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不过,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吧,互相学习借鉴,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也可以在小学时接受一次亲身体验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我想记录的第二点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觉得很重要,所以加入心得报告中——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难吗?不难!只需要我们在扔垃圾的时候稍加注意即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学习这么一种方式呢?在国内的街头,我们经常只能看见一个什么都装的大型垃圾桶,甚至有的垃圾桶分别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投入口,内部却是同一个区域,更不用提明明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却找不到扔的地方的尴尬了。垃圾分类并不难,而垃圾分类的普及教育也并不是无法实现,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做好垃圾分类,那么垃圾分类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大于我们的投入。我希望中国也能引入这一套垃圾分类回收的系统。考虑到国情,我们可以先试点推行,然后再城,乡,村逐步实施。环保绝非小事,如果说我从这次交流中得到了什么收获,那么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的,也是我们下一代的。
我想记录的第三点,就是我对“秩序社会”的思考。
在日本的10天里,井然有序是我的第一感觉。由此我在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建设一个秩序社会?
中国社会秩序在逐年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插队等不文明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所以说,我们接下来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呢?我觉得日本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国家下一步就要向着“秩序社会”看齐。
那么秩序社会有什么好处呢?依我看来,秩序社会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社会的公共成本,如果人人都可以遵守社会秩序,那么我们就可以降低很多人力物力成本。例如,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就可以不用设置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诚然,这种井然有序的秩序需要高的公民道德素养,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用正确的观念去教导民众,坚持德育智育相结合,10年,20年,50年,总有一天这样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也会出现在中国。
我想记录的第四点是我与教授交流之后的想法。有一天晚餐,在和教授交流历史等社会学科时,教授感慨说道:“现在日本的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而不愿在课下读历史等社会科学的书籍。”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日本大学生的现象,中国的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非文科专业学生仅仅将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对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反而置若罔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所谓的文化自信从哪来?就是从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中来的!如果中国的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有文化自信呢?好在现在的高校普遍开设选修课,想在这方面弥补学生的不足,可是史学的数目屈指可数,建议有史学院的院校可以多加开设,没有史学院的学校可以借助MOOC等方式加以改进。
我想写下的第五点是关于文化传承的,这次日本之行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让我由衷的惊叹。
10天的日本之行,我们接触了弓道,茶道和日本的传统音乐。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弹奏日本传统乐器的老师。
我们在提问环节问老师,您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这些传统乐器?老师是这么回答的——“我早年在法国留学时,只身一人也没有心灵的归宿,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身着和服的老师弹奏日本传统的三弦时,我看到了外国人全都毕恭毕敬地聆听,那时候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日本人感到自豪,然后我就想把它传承下去。”听完这段话,我们所有人好奇的眼光都变成了敬佩。
这让我想起来曾经选的一门“音乐鉴赏”的课程。在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西安鼓乐的历史。西安鼓乐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传统音乐兴盛了千余年,可是却在文革后遭遇了一场危机,鼓乐社关闭殆尽,西安交通大学音乐教学中心的老师们,赶在懂得这门音乐的老艺人去世前,将它记录下来并传承到下一代,当时听完热泪盈眶。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去抢救,甚至很多都已经失传?当老师介绍道,中国的许多传统乐器已经失传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当我听到,唐朝贸易到日本的琵琶历经千年仍然保存在日本奈良时,既敬佩又尴尬。敬佩的是日本保存历史文物竟然如此完好,尴尬的是我们竟然没有保存下来自己先人的手工艺。
第二天给我们讲授弓道的老先生,明明已经退休却自愿来到学校传授弓道,从弓道,茶道,传统音乐中,我可以感受到日本国民对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值得我们深深借鉴。中华博大精深的文明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遗失这些文化遗产,既对不起长眠地下的先祖,也愧对千百年后的子孙。
什么是文化?文就是文明,化就是化进血液,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是也要向日本学习呢?
10天的樱花科技计划已经结束,但这次出国交流经历却让我受益匪浅。交流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我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可以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和理念,来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樱花计划心得报告
 
写在最前面的话,虽然很俗套,但却真的发自肺腑:谢谢交大,谢谢东京理科大学,谢谢樱花计划,谢谢一路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有个依靠的,中国的,日本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日本交流的10天给了我很多特别难忘的体验,也让我收获了很多。
实验室经历
在高桥实验室,我们粗略地学习了FEM,(有限元分析法)。就是一种将复杂的力学模型划分成很多个更简单,更小的区域,通过分析小区域内的受力情况来解决模型受力力学问题的方法。我们用实验室专门用来做科研的大电脑和一个名为Abaqus的软件,通过一步步的编程建立了我们所需的受力模型,再通过计算临界条件,往模型的边缘加上我们所需的载荷,观察模型发生的形变和具体受力分布图。对于一个大二的本科生来说,这些都是我之前完完全全没有接触到的,是真真正正锻炼到我的实验能力的。我们在实验室呆了两天,在这两天内,在高桥实验室所学到的知识为我以后的学习做出了一定的铺垫,也激发了我对学习实验的兴趣,并且,我们和实验室带我们的学长学姐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很多教科书上,电视剧里了解不到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说到日本文化,我们在这10天里分别体验了日本弓道,茶道,日本传统乐器和日本温泉,真的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能感觉到,在某种程度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日本文化十分讲究“道”。对于日本人来说,道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规矩,是我们对于做的这件事的一种尊敬。我觉得,这份对于道的讲究和日本民族国人性格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日本人十分重视规则,讲究礼节。在我们访日的这些天内,让我们颇受触动的,是他们对于时间的遵守,对于整洁干净的要求——日本人总是习惯比约定时间早到10分钟,一方面显示出了他们对于约定的重视,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日本国民认真的做事态度;并且日本的街道十分干净,在日本十天的交流结束后,我们的鞋底都是干净的。其实不仅仅是街道,日本的公共场所,例如地铁站,卫生间…也都给人很干净整洁的感觉。多年以前看过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了解到日本的匠人精神——对所做之事抱有一股敬畏之心,如今赴日交流,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那些最优秀的人身上,而是普遍存在于日本国民素质之中。这真的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日本动漫充满我的整个童年,让我一直十分向往日本式的生活。那天,走在去泡温泉的路上,沿着小路,周围全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房屋建筑。那不仅仅是供人居住的房屋,更是我的整个童年!我没有照相,而是认认真真,不敢错过一点地看,将它们宝贵地存放在我的记忆。
中日友好
在最后一堂日语课上,我听见那个老教授,用一口听不出是中文还是日文的口音,极力地表达: 
中国,吃饭,喝酒,一直要喝;
日本,吃饭,慢慢地,喝;
中国,见面,用力握手;
日本,见面,轻轻鞠躬;
动作,外面的,不同的;
但中间的,里面的,心是相同的;
心是相同的。敏感的政治话题我不敢谈,我也不会,不过很多时候,能感觉得到的,日本学生,老师,那些普通的民众,他们的那份真诚与热情。 
从第一节介绍课上川口教授一边讲解一边虚心地与我们讨论中国文化,弓道文化体验课上日本女孩瑞萨害羞但又特别友好地向我们靠近…到最后欢送晚会上大家互送礼物,依依不舍地挥手再见。心真的是相同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我们爱好和平的愿望,我们的友好,真诚,热情,都是相同的!
我不会忘记历史 但现在的,我也会珍惜。
日本茶道有言“一期一会”。一辈子的确很长,可很多人,我们只有相知一次的缘分;很多事,也只能被体验一次。一期一会,世当珍惜。以最好的方式去对待当下,是我这次交流最美好的收获之一。

 

“樱花科技”出国交流项目学习总结
 
在日本十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回想这十天的经历,感受和收获颇多。
初次了解到这个项目是在大一的暑假,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这个项目,但由于日语学习刚刚起步,英语能力又不是很突出,没有准备就参加面试,结果毫无悬念的就被淘汰了。在大二期间,基本确定了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到日本留学,因此在大二的暑假,经同学了解到今年依旧有这个项目之后,就抱着提前感受日本社会的习惯和生活、了解日本的大学的目的再次报名了。经过学院、国际处两次面试之后,终于成功被选中。
经过各种手续和签证的办理和一段时间兴奋而忙碌的准备,我们乘上了前往东京羽田机场的飞机。在朦朦胧胧中,听到广播的声音传来,通知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我一个激灵猛然转醒,向窗外望去,看到了夜色中灯火通明的东京,心中默念“东京,我来了”。
在接下来的十天,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了解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如弓道、茶道等;通过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了日本社会、文化和中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实验室实习,感受到了日本实验室的氛围,了解到了日本研究室部分的研究方向……
一、日本文化
(1)传统文化
通过日本传统文化的介绍课程和亲身的体验,我了解到日本文化从对自然的信仰开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经由中国传到的日本的佛教,中国的儒家思想,近代欧美文化的影响。从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他们的言语中并不会以向其他国家、文化学习为耻,而是恰恰相反,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他们为向先进的文明学习并将先进的文化本土化并化为已用而自豪,他们认为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是使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级的强国,而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改革却仍然大而不强,也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发达的文明学习,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为日本向欧美学习积累了经验,而中国在千百年中都对周边国家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中,失去了不断学习的动力,在面临先进文明的冲击时仍保留历史的惯性,不能轻易改变观念吧。
在日本文化的体验中,我们领略了各种各样的日本文化形式,感受到了在不同程度受到中国影响但和中国却又有所不同的文化。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是“道”,即达到目标所需经过的过程,而通过“道”,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儒家文化所说的“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以茶道为例,日本的茶道通过繁复的流程,来完成用茶招待客人的过程,其核心精神是“一期一会”,即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的相会,要珍惜每次相会的过程。
(2)流行文化
在日本期间,常常能看到熟悉的日本文化元素——哆啦A梦、宠物小精灵……这些也成为了我们和日本学生的重要的共同话题,在聊天之余,也不禁为日本的文化软实力而惊叹。在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东京8分钟的表演中,足球小将、吃豆豆、哆啦A梦、Hello Kitty、超级马里奥等元素的出现让人不禁会心一笑,回忆起童年的时光,这也正反应了日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输出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也许可以将其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用新生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也许可以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
这次的项目加深了我对日本社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于日本的初印象。
1、礼貌。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会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等语句,在行人过马路的时候,车辆会等着行人通过之后才会继续行驶。
2、规则。在扶梯上,人们在不急的时候都会自觉地靠左边站,为赶时间的人留出一条通道,这样既给他人带来了方便,又提高了通行效率。在上电车的时候,人们都会在两边等下车的人下完才会上车。
3、人性化。日本有很多细节很人性化。比如在电车的座位下边,会有对座位加热的装置,在有人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就会对作为进行加热,这样既使人们感到舒适,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4、热心。在问路的时候,人们都会特别热心的告诉我该怎么走,甚至还会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
5、安静。在日本的电车上,基本没有大声说话的人,也没有打电话的人,大家都会把手机调到静音模式。
6、安全。在日本,犯罪率相对比较低,在街上基本没有吵架、打架的人。在项目第五天,我在回宾馆的路上看到了地上有钱包,但并没有人去拿起来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放在那里等待失主回来找。
7、整洁。在日本,街道上基本找不到垃圾桶,每个人产生的垃圾都要自己带回家分类之后进行丢弃。虽然如此,日本的街道整体来说依然十分干净,即使是在人流量大、店铺众多的秋叶原等地方,地面依旧十分干净。
虽然日本的社会发达程度比起中国要更高,但是也要考虑到日本社会现代化开始时间比起中国要更早。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等。但我们仍存在不守社会秩序、缺乏社会公德、文明素质较低等现象和问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发达国家为鉴,在保持优势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素质,构建社会公德。
三、科研、科技
在东京理科大学,我们进入高桥研究室,在研究生前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有圆孔的材料受到拉力时产生的应力集中”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掌握了用有限元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分析材料应力的步骤,感受了日本研究室的研究氛围。在研究室实习的两天内受益匪浅。
在科学未来馆的参观中,我们参观了各种和科学知识相关的装置。机器人ASIMO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这个机器人虽然体积不大,但是可以完成走、跑、单脚跳、踢球等高难度动作,在将来这样的机器人可能走进人类的生活,帮助人类完成一系列繁琐的事情,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科学未来馆的参观也坚定了我今后参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的决心,希望在将来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总之,这次的项目不仅使我日本的社会、习惯和文化更加了解,也让我认识了许多友好的日本朋友。在日本期间,他们帮助了我很多,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希望我们的友情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2016赴日东京理科大学交流学习学员报告
 
首先,我作为本次交流项目的一名参与者,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感激这次活动机会让我真切地接触了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化,同时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慢慢懂得了怎样去和别的国家的人相处,不是一味分清界限找不同而是在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尊重他们的礼仪习惯的同时也把他们当成一样的朋友来看待,同样的真诚同样的热心。
(一)日本人和日本礼仪
在出发之前就百度过日本以及日本人的特点,初步印象是:礼仪很重要、准则很重要、卫生很重要。于是抱着万分谨慎不要犯错不要丢脸的心态踏进了日本。
但日本人,第一眼看上去,除了普遍显得更安静一点其他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轻男老师,十分羞涩,总觉得有点局促不安,但很多细节上又很贴心,比如在机场默默拿着一张写着西安交通大学的牌子等候我们、比如进电梯时会先默默站在一旁然后按着按键不让电梯关掉、比如看到我们手上有垃圾会默默帮忙一起收掉......原来除了以上“三要”外还有其实也很可爱。这是第一个例子但不是特例,慢慢地我发现日本同学老师也都很贴心,每一点都照顾得很周到,也许有的人的礼貌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客套不够亲切有距离感,毕竟中国人眼中朋友之间是不需要讲客气的,但进入日本之后这种礼貌似乎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种表达热情的方式。古语有言:先王之礼文用以饰情,后世之礼文用以饰伪。饰情则三千三百虽至繁也,不害其为率真;饰伪则虽一揖一拜,已自多矣。后之恶饰伪者,乃一切苟简决裂,以溃天下之防,而自谓之率真,将流于伯子之简而不可行,又礼之贼也。这句话是警告后世的我们的,但在日本,我看到了这种用以饰礼的普遍的礼仪。以前的我正如那“后之饰伪者”,常常以为过多的礼仪不过是一种掩盖的方式,但在真切地感受之后,发现礼仪更多地是一种美一种德。能帮助人与人之间很好地保持距离但又不乏热情。如果说联系中国传统,我会觉得这是一种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所以很多人说日本人很少麻烦别人,这也是真的,但他们帮助人时却不会丝毫马虎。相对他们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主观性更强,而集体感偏弱;个人意识太强,感性往往更重于理性。也许真如日本教授所说,因为他们是一个岛国,所有人就像是在一条船上,所以他们不得不团结。这就是他们的集体意识。不得不说,他们很理性。即使不是每个人都很理性,但对于一个集体性很强的国家,有一部分就够了。
(二)日本文化
对于日本文化,在交流之前我的了解确实十分有限。不过到日本的第一天我们就有幸在川口教授的课上学习了日本文化,主要讲了:自然信仰、仏教、儒学、欧米文化。日本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也许是火山、地震、海啸等的频发让他们对自然更加敬畏。也因为有这种自然信仰,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往往比较强。而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这种信仰在对于食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不浪费,餐前餐后的祈祷,食物的新鲜干净......对于仏教,日本还真的是一个很专一的民族,因为在日本似乎难以看到除仏教外的其它宗教,在日本文化中他们也相信轮回、相信来世今生。然后便是起源于我国的儒学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米文化。日本的文化根源大多来自他国,然而,这些他国文化现在都成了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相对而言,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接触他国文化,但取舍之间并没有那么明确,也许这也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有关吧。所以,我国和日本,虽然有很多相似文化,但整体风格却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含蓄,而我们更直接;他们整体性更强,而我们个人主观性更强。都有其利有其弊,如何权衡取舍也就需要更多的交流学习探索了。    
(三)东京理科大学
进入校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和安静。校园里走动的人不多,日本学生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更愿意在教室学习,甚至很少有会在校道上跑步的,更让我觉得惊异的是学校没有田径场,除了一些热衷于某项运动的少数学生,他们也不觉得锻炼是一件很必要的事。相对来说,我认为我们学校的体测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就像东京理科大学学生也认为大学生的身体体质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我们的大学体育课以及测试的安排对解决此类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然后使接着的实验室学习以及参观,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以及辅助我们的研究生都非常耐心,老师当然也是因材施教,我们本身是大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有限,所以老师尽可能以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他们的研究主题。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流体热力学以及其应用吧,一方面因为之前就对此有一些兴趣,刚好这次的学习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也深受老师感染,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特质,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值得尊重但不一定可取之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这个项目,也非常幸运地体验了日本文化参加了日式实验,非常幸运地发现,教育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     

 

日本之行
 
在日本的10天里,有在实验室的实习,感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不同之处;更多的是与日本这个国家、她的文化、她的人民接触,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严谨的科研思维
l  实验室实习
我的实验室实习是在Mr.takemuri的实验室进行的。Takemuri 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机器人的应力、动作的监测和检验,
与我的专业很相似,也与我的同伴蔡怡婷的计算机专业相关,这一点特别感谢日本方的安排。
我们的实验任务是利用可穿戴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我与蔡怡婷的扔飞镖的动作,然后进行对比,给出哪个动作较好。
l  实习感悟
哪个动作较好时,我们一开始觉得投飞镖得分高的动作肯定高啊,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但是,教授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只能暂时的说得分高就是动作好,但得的分数与动作的数据之间是什么关系还不确定,甚至说这个假设并不完全:动作好可能代表着动作标准,但动作标准不代表得分就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哪个动作好,首先得有一个基准,将其他的动作与这个基准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但是,这个基准的寻找又是一个难题:直接找得分最高的那次动作作为基准?但保证还会不会有更适合的比不是最高分的做基准更加准确?当然,这些知识假设。他可能在最后被证明都是错的,但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在一开始想没想到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细致入微”的文化
l  电梯:左缓行、右疾行
去过日本的都会知道日本所有的电梯都是这种规定。而这项规定尤其在像地铁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特别实用。有人可能要赶地铁,而自动扶梯上的人左站一个、右站一个,他想在自动扶梯上走起来是困难的。而有了这种规定,人们有了两种选择,而且有效的防止了踩踏事故的发生。
l  卫生间里的婴儿座椅
我留意到在许多公共厕所里,都有在卫生间里安装有可折叠的婴儿座椅。
这种座椅是非常必要的,带小孩出来玩的父母要上卫生间,特别是需要时刻照顾的婴儿,放在外面也不是 ,抱进卫生间也不方便,有了这种座椅就能为独自出来的带小孩的爸爸妈妈们解决难题了。
在中国,或许只有机场的厕所内才会有这种婴儿座椅。它并不太贵,安装也不麻烦,只是国内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思维还没有普及开来罢了。
这次的日本之行,不仅掌握了与专业课有关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日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看到了他们的一些值得我、值得我们们去学习的地方。或许我们曾经与日本有过隔阂,但那是以前的事情,我们不能抱有成见。

 

日本之行感悟
 
仅仅十天,要真正地融入一个文化、语言都不相同的国家很难,但了解这个国家,发现其优点已经绰绰有余。日本之行,除了对早已了解的其科技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我更加敬佩这个民族对文化的重视及其极高的国人素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在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科学理论知识时候,已经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中国的瑰宝,正悄悄在青年的心中淡化。反观日本,茶道、弓道、剑道、艺道……他们一直强调着日本传统的文化,一直坚守着能在细微之处体现的礼仪。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日本,绝对称得上是礼仪之邦。
日本的文化科技有几大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很干净。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视觉动物,所以目之所视对第一印象由为重要,而日本的城市真的是相当干净。日本对于垃圾分类非常重视,各种分类有两百多种,例如可燃与不可燃、塑料瓶与瓶盖……但你却很难找到垃圾箱,路边也没有人们随处扔的垃圾;城市里到处都是便利店,食物很多,也很受大家欢迎,你却不会在路边发现边走边吃的日本人。在进行相关了解之后,我发现,原来,日本人认为边走边吃是非常不礼貌以及不雅的事情,他们甚至不会边走路边喝水,以防喝水时将水洒在了路人的身上。没有人吃,便不会有垃圾产生,更不会扔垃圾了。在中国,一旦下雨,穿什么鞋就是必须注意的事情了。你不但要防止鞋被打湿,还要注意穿一双不是很容易脏的鞋。在日本待了十天,去了很多地方,经历了雨雪,但直到最后一天,运动鞋的鞋底都是白的,更不用说鞋面了。这足以证明日本的城市真的很干净。而且,东京没有雾霾,空气质量很好,更不用说其他城市。而这,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同样是发展经济,发展工业,为何日本就能做到保证国内环境不被破坏?更残酷的现实是,即使我们已经破坏了环境,即使不断强调各种经济、工业参数的增长,与日本的经济、科技相比,中国的差距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警醒。眼前一时的快速增长时喜人的,之后呢?这些快速增长的代价是什么?值得吗?方法真的恰当吗?
在参观日本科技未来馆时,馆内展示的一段视频令我印象深刻,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上述问题。视频的大致内容是,几个孩子在一片废墟之中,向祖先哭述:不要再滥用资源,不要再破坏环境……这个视频以假设未来的方式,向世人告诫,一定要走绿色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否则,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将只有残破不堪的地球。所以,绿色发展才是正统,地球,中国,经不起我们潇洒,眼前利益并不是长久之道。环保并不遥远,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能做到——出门不用一次性筷子;日常用水多级利用;随手关灯……这是一些老掉牙的劝告,很有用,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们需要为中国的环境,为后代积福。
日本人热衷于排队。从第二天到日本开始,我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场合的长队。首先是扶梯上的队伍。准确来说人们并没有排队,只是让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在东京,人们习惯“左停右行”,意思是在扶梯上,不着急的人会站在左边,把右边的位置让给那些赶时间的人。这样,即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秩序仍然存在。其次是地铁站的队伍。每一个等候区,人们都会自发的排好队,当电车停稳,车上的乘客陆续下来之后,他们才会陆续上车。最后便是公交车站了。如果说电车的队伍有一部分原因是站台划的排队等候线,公交车站的长队便全靠人们的自觉了。安静而有秩序,这便是日本的日常生活。反观中国,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在学校,一到饭点,扶梯上就站满了人,完全不能移动分毫。学校尚且如此,公共交通方面就更加糟糕了。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车站,基本上看不到排队的人。每到上车之际,人们总是争先恐后,生怕拉下。每个人都很着急,场面就变得混乱起来,每个人都花了更多的时间上车。
中国没有“左停右行”的习惯,没有排队上车的习惯,但这些都是极好的习惯。虽然不能大范围强制要求习惯的养成,小范围的试验却是可行的。这是提高国人素质的机会,或许应该尝试。
日本一直重视文化传承。同样是理工科大学,中国只有轮滑社,天文社,日本却有弓道社,茶道社,剑道社等,同时也有相应的比赛。许多日本大学生在入社之前就有过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历,即使没有,入社后也会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以学会相应的标准。这就是说,在中国家庭奉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箴言”,让孩子从小就报各种奥数班、竞赛班时,日本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传承日本传统文化。事实上,通过在日期间对日本各种传统文化的体验,我发现各种“道”不仅仅只是当前艺术的学习,也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和礼仪的培养。比如说弓道,它除了对弓道手力量的高要求外,还对其行、站、坐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而这些要求,除了有的是弓箭本身的要求之外,更多的是对弓道手仪态气质的培养。
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最初都是来源于中国,然后为适应日本文化做了适当的改变,这是他们也承认的。比如茶道、弓道就都起源于中国,艺道中的乐器三味线来自中国的三弦。中国的传统文化远比日本丰富多彩且更有内涵,但我们却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宝库而把目光聚集在如何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上,比如说参加竞赛。这不但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体现了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不足----“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其实我们一直高喊“素质教育”却基本上没有做到,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越发艰难。而日本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在于他们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可废,文化传承绝不能断流。
  在日期间,当和川口教授谈及中日关于上述方面的区别时,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看到中国的学生做出改变,拾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视生活中各种礼仪的修养,只有这样,中国的整个大环境才能够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确实,老一辈的人想要改变可能性不大,但学生一辈却有更多可能。当代大学生需要多出去看看,了解他国的文化,学习各国的优秀之处,有了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推动民族文化不断进度,才能让中国基业长青。
上述三个方面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却不是日本全部的优点。日本还有其他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不浪费粮食,不大声喧哗,喜欢阅读等。最后一条在电车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每次坐车,总会在车上看见乘客拿出一本书静静地看了起来,无论坐立。而中国,真的缺乏阅读。
当然,除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体验,实验也是交流项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专业的原因,我被分到川口教授的实验室,参与一项关于流体的实验。实验结果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任何一个学过流体力学的学生,不论课时长短,都一定会知道卡门涡街这一现象。它是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非常漂亮。而我所做的实验,相当于是液体版的卡门涡街。实验内容主要是用橙色的荧光剂对普通的水做标记,在黑腔中用激光照射,用高频率相机记录流体流动的图片形成视频。其中,水的流态是湍流,通过改变荧光剂扩散源的位置以及雷诺数的大小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对照试验。之后,将所得视频结果截取为16000张图片(每一个工况1000)张,然后对每一张图片进行1024*1024的离散化,再用Fortran 语言进行编程以求得所需结果。
前往日本交流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十天,但收获无异极其巨大的。日本之行,我发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明白了国人素质与日本的差距,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意识到礼不可废……同时,两天的实验经历让我懂得科研不是玩笑,它需要我们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以及耐心。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是漫长的,但得到结果的喜悦却不是那些等待能够衡量的。同时,得到结果并不意味着结果的重要性,还需要我们的检验与核实,随时做好返工的准备。科学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与无畏。
当然,日本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不足之处。但交流的价值就在于发现其他民族的精华以为己用,不断改善自身,回报国家。同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点。与日本人相比,我们更加热情,交流中也更加自信。当然,与相似年纪的日本人相比,我们的英语也更好。所以,国人不能妄自菲薄,祖国崛起的时间还很短,在当代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定能走得更远。
日本用十天向我们证明了它是礼仪之邦,中国亦是。
 

 

TUS-XJTU樱花科技计划感悟
 
综述
在日本的这一段短暂时光是如此有意义、深刻以及难以忘怀,以至于它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毫不夸张地说,自此以后,于我而言,无论是对于这个邻国的在科技及文化领域的认识、对中日关系的思考乃至对世界的观点与态度都将得以转变,并且,如此的蝴蝶效应将延伸至遥远的未来,令我更有志于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以期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个人的微薄贡献。
在我对日本的观察中,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将是日本特有的“美”。进一步说,这种“美”包含在日本的各方各面,例如科学技术领域的精微之美(如:在此次项目中所接触到的日本科学家对光触媒的研究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如:道的理念贯穿日本的生活,包含茶道、花道等等),日本人的生活信念所蕴含的美(如:凡人秉承的无常观),甚至于在平凡个人行为中体现的美。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我将就我对科技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感悟进行深入的探讨。
除此以外,通过这十天的项目,我亦观察到日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亦同样有所体现——即,对“同质化”的追求。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我将着重探讨我对此的反思与感悟,并提出未来展望。
最后,非常感谢促成此项目的各个领导单位与机构,以及东京理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而这个十天的短期项目,其内容无论是从深度和广度而言,都令我们受到深远的教益与收获,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日本科技及人文体验
正如一句日本当代俗语,“神は細部に宿り給う”,意即“神居住在细节之处”,在我对日本的科技及文化的观察中,我发现日本人极其注重细节与秩序,并从中生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处事态度,其中亦蕴含着无限的美学体验与哲学观点,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皆判然不同,令人值得深思。
l  日本科学技术领域
日本的科学技术领域所蕴含的特质,可以从他们对待科技的态度中得以管窥。具体来说,在我两日的科研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日本的研究学者们对待科学抱有极度的对精微(subtlety)的追求。举例而言,我所参与的科研实习是基于Raspberry主板的物联网研究应用,需要使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在编程过程中,日本人对于细节的苛求使我印象深刻,他们对于程序的每一行都要进行备注说明,以便于后续的编写或他人的参与。同时,这一门编程语言本身不需要精确的句法,而日本同行们仍然按照他们的规定将每一行程序放在指定的位置,确保每一个空格与分号都出现得恰当适宜,使之满足结果运行成功的同时亦保有形式上的美感——尽管这个形式是幕后的形式,难以被他人发现。他们对于这些诸多细节抱有几近偏执的追求,仿佛细节中栖居着真实的神,需要以敬畏与虔诚之心对待。
成功是由日复一日的微小努力构成。因此,我相信,日本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飞跃与发展,与他们对于细节的注重必然是密切相关的,这亦是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和践行的品质。
l  日本人文领域
日本人文领域所体现的美,可以在日本社会的广阔细节中被发掘。例如,在项目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茶道文化课程,其中,茶室的主人按照自古以来的固定行为进行茶道的展示,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蕴含“和、敬、清、寂”的精神。除此以外,我们还参与了弓道文化课程与日本传统音乐(艺道)课程,其中体现的日本人在精细之处的追求都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这些对细节和美的追求中可以体现珍贵的人性。我们的宇宙混沌而冷酷,是人为之带来温暖与柔情。日本人对于其科技与人文领域的敬畏,真实地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世界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与体会。
反思与总结
最后,在项目内容本身以外,我将从一个亚洲学生的角度,基于这十天的所见所闻,归纳总结我对于日本社会乃至我们亚洲社会的反思——对“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分析,并以此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同质化”的现象可以在日本社会被广泛地观察到。具体而言,以最极端的情况来说,社会的成员倾向于均一且相似的行为(公序良俗),当社会中有人的行为与多数不同时,他将易于被视为社会的离群点,从社群中被孤立出来。这种现象亦常见于我们整个亚洲社会。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亚洲的当代年轻人,倘若我们可以以更包容的心态接受“异质化”,倘若我们可以将个人与群体同样珍视,或尊重独特的人性,我们将有机会拥抱更多人性的可能性,并为我们的社会带来 更多元的创新性。
然而这亦包含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因为“异质化”的进入将有可能招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并对社会的公序良俗带来冲击,使得原有的和谐均衡受到影响。因此,我们的社会发展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一步一步探寻更好的途径。
再次感谢有此次机会参与樱花科技计划,不仅令我对与日本的科技及人文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高远的思考,亦令我结交到了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此,祝愿中日关系更加和平与友好,亚洲的未来更加繁荣昌盛。